你以为你知道金橘是啥吗 其实你不知道
英国著名的左翼诗人托尼·哈里森(Tony Harrison)曾写过一首诗,《给约翰·济慈一颗金橘》(A Kumquat for John Keats)。那时的托尼·哈里森年际不惑,在读过了济慈描写各种水果的浪漫诗句之后,他用这种透着一点点酸、一点点涩、又一点点甜的水果,通过一首长诗,向济慈致敬。
他这么写道:
不是橙子、不是青柠、也不是蜜桔,
这种来自东方的柑橘,大小只能与樱桃相比;
从树上摘下,整个吃下去,
甜的果肉,酸的皮——抑或是酸的果肉,甜的皮?
不管吃过多少我仍无法分清,
人过中年的我依旧不惑于世……
或许,是金橘这样混合的滋味,让哈里森想起了酸甜交织的生活;而他也想把这种滋味,穿越时代,与给予他启发和感慨的济慈分享吧。

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丨Mgmoscatello / wikipedia
这首诗被编入了一本1981年发行的小册子上,封面和内页绘有精美的金橘枝叶。哈里森觉得,要是济慈尝过金橘,一定会感叹并赋诗一首;可惜在济慈的年代,金橘这种东亚土生土长的植物,还没在欧洲出现呢。一直要到1846年,植物学家罗伯特·福琼(Robert Fortune)才把金橘从遥远的中国南方带到了欧洲,一起带去的还有杜鹃、牡丹和菊花。就连金橘的英文名字“Kumquat”,也是由广东话“金柑”而来。
从金玉满堂到酸甜可口
在欧洲,最初金橘并不是用来吃的,而是用来装饰花园的,虽然果实能吃,但连皮带肉一口吞,估计也不是特别合大多数人的胃口。在中国南方,金橘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盆栽装饰灌木,刚好在春节前后结果,椭圆的、金色的果子,像小灯笼一样点缀在绿叶之中,真是“金玉满堂”又“吉(桔)祥如意”。

金橘是典型的观果盆栽植物丨karimala / garden know how
对了,金橘开花的季节,白色的小花儿也非常可爱喔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吃。哈里森可能没吃出皮肉究竟哪个是酸哪个是甜,大约是是吃得不够多的原因。的确,金橘的皮、肉并不像许多柑橘属的亲戚一样,能拆成外皮、中皮和一瓣一瓣的内皮,这些部位几乎是粘连在一起,大概是因为太小啦。

小巧精致的金橘花丨kwanchaichaiudom / garden know how
